在法国餐厅工作的一年,遇过形形色色的顾客。

有次,几位旅居大马的法国顾客来法国餐厅不点白酒红酒,而是生气地问:

“不是吧?你们没有卖老虎啤酒?”

说罢,同事马上到附近的杂货店买老虎啤酒回来。

这群顾客应该是标准啤酒“Lager”信徒。

这些诠释都是因为阅读《一起,微醺》后所培养出来的非典型知识。

或许你不认识Lager,但你一定听过海尼根、嘉士伯,他们都是跟老虎啤酒一样归属Lager家族。

至于深色的健力士则属于Ale家族。

Lager与Ale是啤酒家族的两大分支,主要不同之处体现于发酵温度与酵母菌种。

我最喜欢作者描述两者不同之处的方式。

“Ale耐喝,第一口与最后一口的滋味相差不大;

Lager最好趁泡沫新鲜时一口气喝完,否则时间一久,滋味就不对。

Ale是要用心细细体会的酒,而Lager是要及早把握好时光的酒。”

这样看来,喝啤酒的偏好似乎可以反映个人的生命态度。

作者韩良露引领大家看的不止生命态度,还有世界历史。

很甜的兰姆酒(Rum)有着苦涩的奴隶史。

兰姆酒是甘蔗蒸馏所制成的酒,也是调制热带鸡尾酒的基本底酒。

在英国殖民时代,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加勒比海、西印度群岛的甘蔗园做苦力。

甘蔗做成酒以后再运回非洲贩卖,当作黑奴的卖身钱。

甘蔗的甜美已蒸馏成滴滴甜美的兰姆酒,剩下的甘蔗渣仿佛是黑奴命运的写照。

资本主意的压榨其实从没停缓,就只是换了个对象。

大家埋怨90后是草莓族,或许当中真有烂草莓。

可职场上工作超时薪水不起、下班后信息轰炸要求即时回覆;

90后是草莓,还是甘蔗渣(纯压榨)?

或许挺得过来的就是一瓶好的兰姆酒,实力都是精华。

阅读《一起,微醺》也可认识文化风俗,更了解有些酒在特定时间喝的意义。

法国人喜欢在傍晚喝茴香酒(Pastis),达到黄昏刷牙效果,让口气芳香。

西方晚上喝蛋酒(Egg Nog)是帮助睡眠,早上喝冰的蛋酒则是克服宿醉。

早上喝酒常被当作颓废;所幸此时喝的大多数是长者。

意大利人早上九点就在酒吧喝“金百利(Campari)”、葡萄牙人清晨喝波特酒(Porto)、拉丁老人一大早泡在咖啡馆喝红酒或甜酒当早餐。

有一种惬意,是早上喝得醺醺然,却再也不怕被说虚度光阴。

书名已说明“微醺”,自然鼓励小饮品味,而非狂饮纵酒。

那些被酒精浓度试探过的生命态度,

诉说着大多数人喝酒是为了相忘于江湖,

但总有人饮酒是为了微苦中觉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