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狗肉为什么不文明?

这是《吃掉社会:走出厨房看世界》的灵魂拷问。狗是人类的朋友,吃掉自己的朋友说得过去吗?

狗有灵性又这么可爱,怎么可以吃?

这么说来,但凡考虑过吃狗肉的人都是脑袋未开化且道德沦丧。作者冯一冲点出的盲点是,吃狗肉为何要与文明与否划上等号?

对于西方,狗是朋友;对于中国人韩国人,他们未必有“吃掉朋友”的心理障碍。

2002年世界杯期间,主办国之一的韩国,还发传单介绍吃狗肉的食肆。

如果西方视白鸽为和平,兔子在复活节代表重生与善良;

那英国的鸽子派与法国的红酒兔岂不是吃掉“和平”与“善良”?

作者并不是要漂白吃狗肉这件事;而是道出我们所忽略的—“全球化”已被简约成“西方化”。

有时,西方的一套未必符合东方的国情。

这本书的奥妙就是从饮食借题发挥至探讨民生课题或思考社会哲学。

“一分钱一分货”这句话,我一直觉得并无不妥;直到我读到“油泡斑片与生产者的诚信”这章节。

想像你跟榴莲小贩买猫山王却吃到生番薯,这时你的朋友说:“十令吉不到的价钱,难道还会吃到真的猫山王?”

难道付出低档的价钱就没有资格要求货真价实?

问题是你卖的明明是生番薯怎么可以冒充猫山王?

更夸张的是,我们作为消费者甘心接受假货,还安慰自己假货至少便宜?

其实未必。我们渴望拥有的只是“吃得起猫山王”的消费经验,而非在意猫山王是否正宗。

其实,懂得自己喜欢吃什么品种的榴莲(竹脚、D24、红虾、黑刺、金贵妃),远远比盲目跟风追求猫山王更高层次。

这是作者给的启示,套用在任何食物都适合,背后逻辑是一样的。

在作者笔下,饮食是一种社会行为。

我们吃得越来越精致多元,可我们吃得自由吗?

看起来最自由的自助餐,从你决定吃的那一刻已经把饮食的掌控权双手奉上,任由厨师及餐厅把任何食物放在碟子上。

有谁会在吃着一百令吉的自助餐时思考,平时叫菜吃饭会否点到一人一百令吉的价码?

我们还帮餐厅解决了保鲜期快过的食材,更不介意他们呈上比较卖不出去的二等货。

抑或你努力看遍各大指南推荐的牛扒熟度、油花分佈、烹调方式及酱汁,只为学懂如何品尝一块顶级和牛。

我们举起刀叉切得小心翼翼,只为对得起一块被大众标准化的牛排。

我们沉醉于自助餐的任吃消费,服从于饮食指南的品味教学。

大众文化下的自由意识如同罐头,被框在狭小的空间里统一着。

《吃掉社会》会让你重新审视现有的饮食行为、文化与制度;读懂逻辑就能举一反三。

厨房与大学原属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;但在这本书里,砧板与黑板终于相遇。